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四萬萬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構筑起堅不可摧的民族脊梁,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譜寫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勝利的輝煌篇章。在這場關乎民族存續的正義之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迸發出的熾烈忠魂、剛毅風骨、血性膽魄與鐵血信念,早已超越戰爭的時空維度,凝結成不朽的精神豐碑。如今,面對世界百年變局的歷史坐標,這簇淬煉于烽火硝煙的精神火種,已升華為激勵全體中華兒女砥礪奮進、推進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偉力。
一、抗戰精神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高度凝練、精準概括了抗戰精神的科學內涵,為我們深入理解、傳承與弘揚抗戰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
愛國情懷:抗戰精神的核心要素。愛國是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抗日戰爭時期,依靠強烈的愛國情懷,凝聚起民族力量,形成全民抗戰格局;激發了戰斗意志,形成持久作戰的動力;推動了戰略協同,形成多維度抗戰模式;贏得了國際支持,構建起相互支持的抗戰同盟。愛國情懷是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精神支撐,貫穿于抗戰的各個方面和整個過程,也貫穿于抗戰精神的全部內容,對其他三個方面的內容發揮著引領、支撐和凝聚作用,是抗戰精神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
民族氣節:抗戰精神的人格彰顯。精神是人格的內核,人格是精神的具象。抗戰時期,無數中華兒女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氣節,在日軍暴行與利誘面前堅守尊嚴、寧折不彎;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無畏肝膽,為保護山河完整甘愿舍生取義、灑盡熱血;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意志,在艱難困苦中勇毅前行、絕不屈服。他們以個體生命為基石、以集體尊嚴為指引,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基因轉化為救亡圖存的實際行動,鑄就抵御外侮的鋼鐵長城,讓民族氣節在血與火中閃耀永恒光芒。
英雄氣概:抗戰精神的外在表現。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里,中華兒女盡顯英雄本色。他們以臨危不懼的非凡勇氣直面兇殘敵人,堅決斗爭,毫不退縮;以舍己為人的崇高擔當,心系家國安危,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憑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在重重困厄中堅守信念、奮勇抗爭;懷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奔赴戰場、以血肉之軀捍衛山河。正是這“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雄氣概,讓抗戰精神的力量在血與火的實踐中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時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是抗戰精神最直觀、最震撼的外在彰顯。
必勝信念:抗戰精神的動力引擎。必勝信念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對民族獨立的執著追求與對正義光明的堅定信仰之中。在那血與火交織的淬煉歷程中,必勝信念是強大的“黏合劑”,沖破了地域、階層與黨派的界限,將四萬萬同胞緊密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抗戰合力;必勝信念是高效的“催化劑”,如熊熊燃燒的烈火,瞬間點燃了抗戰兒女的戰斗激情,讓他們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必勝信念是支撐持久抗戰的“壓艙石”,在風雨飄搖、局勢艱難的歲月里,為中國軍民穩住了心神、堅定了意志,使他們能夠在困境中堅守到底,最終迎來勝利的曙光。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戰歲月里,必勝信念始終如同一臺強勁有力的引擎,為抗戰勝利源源不斷地注入精神動能,成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捍衛尊嚴的精神支柱。
二、抗戰精神的鮮明特征
抗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在烽火歲月淬煉出的精神豐碑,鐫刻著民族的苦難記憶與抗爭歷程,凝聚著超越時空的精神偉力,顯現出自身獨特的魅力。抗戰精神是中華文明在危亡之際的浴火重生,將千年傳承的家國情懷升華為全民族的救亡意志;抗戰精神以戰略智慧與堅韌實踐,譜寫了弱國御強敵的不朽典范;抗戰精神突破地域與意識形態藩籬,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精神坐標,彰顯著正義必勝、和平至上的人類共同價值,為全球文明互鑒提供了珍貴的精神富礦。
抗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重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志豪情,愛國、堅韌不屈的精神基因早已融入民族血脈。然而,近代列強的侵略與壓迫,讓這些精神光芒一度黯淡,民族精神被壓抑在屈辱的歷史褶皺中。抗日戰爭的爆發,成為喚醒民族精神的驚雷。楊靖宇“頭顱可斷腹可剖,烈愾難消志不磨”,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戰斗;“八百壯士”以血肉之軀死守四行倉庫,用生命詮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這些壯舉不僅激活了沉睡的民族精神,更將其淬煉升華。從“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全民覺醒,到“抗戰到底”的堅韌信念,抗戰精神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內涵,讓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在戰火中實現精神的涅槃重生,為后世留下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
抗戰精神是斗爭哲學的實踐典范。斗爭哲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矛盾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克敵制勝的思想武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把握矛盾運動方向,在深入分析中日力量對比的基礎上,明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必然屬于中國但過程必定是持久戰,掃除了“亡國論”與“速勝論”的陰霾,為全國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分析主要矛盾變化,基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客觀現實,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起抵御外侮的強大合力;正確處理斗爭與團結的關系,開展延安整風運動,以斗爭贏得了團結,讓全黨在思想、政治、組織上達到空前統一;科學運用斗爭的靈活性與原則性,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靈活策略,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斗爭哲學在抗戰中的成功運用成果豐碩,引領中國人民贏得民族獨立解放,為后續革命與建設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抗戰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誕生于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烽火歲月的抗戰精神,凝聚著人類對和平、正義與勇氣的共同追求。由于它與人類面臨的諸多共同問題高度契合,因而能夠跨越國界與時代,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寶貴的智慧。戰爭與沖突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反復出現的災難,給無數人帶來傷痛和損失,抗戰精神中蘊含著對和平的強烈渴望與堅定追求,為解決戰爭沖突問題提供了智慧啟示;當今世界面臨的許多威脅,需要國際社會團結協作才能應對,抗戰時期中國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體中華兒女不分黨派、階層、民族,團結一心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團結協作精神,在當今世界應對共同威脅時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各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最終取得勝利,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將激勵各國人民在面對發展困境時勇往直前;在國際社會中,公平正義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保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對國際正義和人類共同利益的堅守與追求,為世界其他國家追求公平正義的人們提供了寶貴借鑒。
三、抗戰精神的時代傳承
時間的長河奔騰不息,精神的光輝卻隨歲月沉淀愈發奪目,更加彰顯其珍貴價值。抗戰勝利80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標,我們遇到的風險和挑戰就越多。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傳承抗戰精神,從先輩們的奮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磅礴偉力。
筑夢和平道路的歷史鏡鑒。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他強調:“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和平的向往,源自我們民族靈魂深處,是最純粹、最熾熱的渴望。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和平不會憑空而降,“能戰方能止戰”,這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抗日戰爭時期,在偉大抗戰精神引領和支撐下,我們最終贏得了那場艱苦卓絕戰爭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為中華民族洗刷了百年屈辱,重鑄了民族尊嚴,更為我們爭取到了實現和平的寶貴契機。當今時代,戰爭的陰霾并未消散。局部沖突、地區動蕩時有發生,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面對嚴峻的現實,我們更應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深入領悟、科學運用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我們要始終高舉和平的旗幟,積極推動國際合作,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分歧;也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不斷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確保在危機來臨時,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挑戰,以實際行動守護和平。
應對國際變局的斗爭武器。在當今風云變幻的時代,國際環境波譎云詭、斗爭形勢錯綜復雜、地緣政治沖突不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科技競爭日益激烈。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際變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應對偉大斗爭的歷程中,抗戰精神將激勵我們堅定斗爭信心。它告訴我們,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信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以無畏的勇氣直面挑戰。抗戰精神教會我們寶貴的斗爭藝術。它告訴我們,在斗爭中要善于把握時機、分清主次,以靈活的策略應對各種復雜局面。“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新時代的偉大斗爭中,我們要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將其轉化為應對國際變局的強大動力。以堅定的信念、過人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凝聚復興偉力的精神紐帶。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團結與共同努力是關鍵。抗日戰爭時期,通過凝聚共同目標打牢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通過政治動員和組織整合夯實一致抗日的群眾基礎,通過理論引導與輿論宣傳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通過民族精神的喚醒與重塑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和犧牲精神,通過國際力量的爭取與利用贏得強大的外部支持。偉大抗戰精神,恰似一條堅韌的精神紐帶,將全體中華兒女緊緊凝聚在一起,讓中華民族在絕境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它啟示我們,越是環境嚴峻、任務繁重,越要筑牢團結奮斗的基石。作為中華兒女的一員,面對發展中的難題與挑戰,無論身處何方、從事何種職業,都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像抗戰時期那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合力。
實現攻堅克難的制勝密碼。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仍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挑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荊棘坎坷。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敢于斗爭,善于創造,鍥而不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直至取得最后的勝利。”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偉大抗戰精神在當今時代攻堅克難、推進民族復興偉業中的重大價值。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是全方位、多層次且異常嚴峻的。軍事裝備與經濟實力等“硬實力”方面,中日之間存在巨大差距;政治上國家處于分裂狀態,社會動員能力薄弱等“軟實力”層面的深層矛盾也日益凸顯。這些挑戰相互交織、盤根錯節,使中國陷入了近代以來最為嚴峻的生存危機。面對如此艱難困苦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人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與靈活務實的應對策略、廣泛的整合資源與因地制宜的創新實踐緊密結合,積累了豐富且寶貴的斗爭經驗,為當今應對復雜多變的挑戰提供了深刻啟示與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原少將院長)